易到用车“欠款”风波仍在酝酿。
在经历长达四个月欠款期后,易到用车的一家客户服务供应商河北中锐通信(以下简称“河北中锐”)向媒体爆料称,截至目前易到方面仍未向其支付220余万元的服务费用。
河北中锐负责人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称,有数家易到代理商和河北中锐面临的情况相同,均从今年7月份开始无法从易到方面收回上月份的服务费,这笔费用总计预计在数千万元规模。
易到“欠钱”
今年三月份,陈昶拿到了一笔“大订单”:其所负责的河北中锐通信科技公司,和其他数家客户服务供应商一道拿下了易到用车这一客户。
“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互联网领域的客户。”陈昶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回忆。陈昶一手引入了易到,并成为这个合作项目的负责人。尽管在短短的半年之后,易到方面向河北中锐提出合同到期,不再续约合同,这在陈昶看来也属正常:这原本就是一个客户和供应商变换频繁的市场。
但从7月份开始,易到向河北中锐表示,暂时将无法按时发出6月份的服务款项。彼时易到和河北中锐的合作仍有最后两个月:双方合同将在8月份到期。企业给客户服务供应商的结款节奏一般都是按月结算,在这个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中,这种结款节奏保证供应商能够按时向员工发出工资。
“一开始,易到方面承诺本周末或者月底补齐欠款,但随着一次次承诺的落空,后面易到也不再提何时还款,只是让你再等等。”陈昶称,为了给员工按时发工资,其抵押了个人房产。直至11月21日,这笔欠款仍未完全交付给河北中锐,在11月月初,河北中锐分两次收到来自易到方面共计40万元的款项,但仍有220余万的欠款未交付。
河北中锐是一家规模并不算大的客户服务供应商,因此数百万元的欠款带给公司的压力颇大。这也直接构成了这家企业选择将双方矛盾公开化的原因。
陈昶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据其了解被易到拖欠款项的客户服务供应商并不止一家。“共计五六家左右,均在6月份以后就没再收到易到支付服务费,按照高峰值计算这些供应商向易到提供的坐席数目在1500个左右。”陈昶称,在河北中锐和易到在8月份结束合同后,其他供应商仍在向易到提供服务。
“如果按照6月至11月,以及1500个左右规模的客服座席来计算,易到面向客户服务供应商的欠款规模在5000万元左右。”陈昶向记者坦承,5000万元是一个按照行业状况结合欠款企业数量的估算值,但并非一个准确数值。
易到方面反驳称,“拖欠五千万”此类传闻为无端造谣。但易到目前面临的拖欠款项实际状况如何?面对记者质询,易到方面并未给出答案。
“走诉讼途径的方式过于漫长。”陈昶告诉记者,对于小规模的供应商而言,通过法律途径来诉讼解决问题周期太长。客服服务供应商最大的投入之一在于人工成本,只有按月结款,才能解决企业投入成本问题。
尽管陈昶称,多家客户服务供应商均和其一样面临被易到欠款的困境,但截至目前,并未有河北中锐通信之外的易到客户服务供应商主动公开其面临的欠款状况。与此同时,位于深圳的汽车租赁公司、汽车服务供应商正在酝酿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和易到的纠纷。
11月21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获悉,包括深圳市都市行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深圳市澳利达汽车在内的十余家易到用车供应商,联合向广东深圳市一家律师事务所提交诉讼材料,准备将易到告上法庭。
易到承认存在尾款未结清情况
“由于近期易到致力于提升客服服务体验,有部分供应商出现变更,现正处理变更前后事宜,有个别不准备继续合作的公司出现剩余尾款未结清情况。”11月21日,在向记者提供的书面声明中,易到称,欠款事件与公司资金链“毫无关系”。但与此同时易到坦承,的确存在尾款未结清的情况。
在声明中,易到将“尾款未结”对象描述为“个别”公司。但事实上,这一群体规模正在扩大,上述十余家联合向易到发起“讨债”的深圳公司分为汽车租赁公司、汽车服务公司两类。尽管企业数目众多,总计欠款数目在250万左右,这一数目带给易到这一体量的公司直接压力并不算大。
直接挑战来自于易到在融资上遇到的麻烦。近日,一位不愿具名的易到用车前中层员工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易到融资的确遇到了些麻烦,导致一再拖延对外公布融资消息的时间。距离易到上一轮融资已经过去了整整一年,2015年10月,乐视汽车获得易到用车70%的股权,成为后者的控股股东。
收购易到70%股权时,乐视董事长贾跃亭公开表示,将和易到一起打造生态专车,并且未来的生态专车将是免费。“充返”是易到长期以来颇有吸引力的标签之一,也使得易到在C端砸进了大量资金,但这并未扭转市场局势,尤其在合并优步后,滴滴巩固了其在网约车市场上的统治地位。
易到目前尴尬之处在于,融资遇阻但本身缺乏造血能力。鼓励用户“充返”的确是迅速获得资金的一种方式,但从长期来看,这种方式无疑是治标不治本:如果每单订单无法盈利,“充返”仅仅是提前收取了用户的乘车费用,每单仍是亏本的,规模越大、亏损越多,也越加需要外部资金支持业务发展。
目前暴露的可能仅是易到资金链紧张的冰山一角。跳出来向易到讨薪的基本还是小规模供应商,他们大都无法承受欠款带来的压力。